在海安县城,七战七捷纪念馆里,一把由古铜色花岗岩砌成的刺刀,直刺长空。这把高27米、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刺刀"的背后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1946年7月13日-8月27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以3万兵力迎击12万的国民党军队,连续作战七次,仗仗奏捷,取得歼敌5万多人的胜利,史称"七战七捷"。
一、上兵伐谋
1946年6月26日,30万国民党军队围攻我中原军区,打响了内战第一枪。
位于解放区东南前哨的苏中地区,首当其冲。南通、如皋、东台等地东面靠海、南濒长江,西面是敌重兵把守的城市,从军事上来说,堪称"死地"。
抗日战争一结束,对这里虎视眈眈的蒋介石要求中共让出苏北(国民党所说的苏北,指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包括苏中在内),他用最后通牒式的语言说:"苏北地方并不大,让出来不算什么,你们还有许多地方可以生存。现在大家都看到,你们在苏北,对南京、上海威胁很大。"
内战爆发前,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曾要求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淮阴、淮安,实施外线作战。
长期在此战斗的粟裕,对苏中的战略地位和蒋介石的阴谋早有清醒的认识,他从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利弊得失,认为在苏中作战更为有利。
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研究,认可了粟裕的建议,随后在电文中明示:"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
毛泽东作为中共军事统帅部的决策人,在其兵出淮南的主导意见已经明确,且有陈毅等多数将帅支持的情况下,能认真听取前方指挥官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而更改作战方向,实属不易;而粟裕在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指挥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敢于向最高统帅提出自己的作战方案,这不仅要有胆量,还要有无私的胸怀,以及对战机、战略的把握。
战事如棋,毛泽东和粟裕,显然棋高一着!
当时,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汤恩伯(后为李默庵)在苏中南部地区集结了5个整编师(军)15个旅12万人的兵力,还在江南集结2个整编师(军)7个旅作为第二梯队,准备随时加入战斗。而以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为首的华中野战军,集结在海安、如皋一线的部队只有19个团3万余人。
在苏中战场上,国共双方兵力对比是4比1。
《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4比1,虽不能"围之",要"战之"却非难事,更何况国民党军队的装备远胜于我军。难怪蒋介石得意忘形地扬言:"3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再3个星期结束苏皖会战"。部署就绪,他就悠哉游哉地带着夫人到庐山避暑去了。
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等待他的是粟裕的当头一棒。
二、兵行诡道
7月10日,从可靠的情报渠道得知,长江北岸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所属部队,将从南通、靖江、泰州、泰兴出发,向如皋、海安发起进攻。
粟裕意识到:"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等敌人攻到跟前再抵御就晚了。"于是,他果断决策,前出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先断其"一指":以整编第八十三师(即原第一百军)为首歼目标;到敌人进攻的出发地宣家堡和泰兴去打。
驻守宣家堡的是第八十三师的1个团。第八十三师原来的番号是第一百军,曾经作为远征军到缅甸作战,半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相当骄傲。他们狂妄地说:"如果共产党打下宣家堡,那么他们可以倒扛着枪,一弹不发进南京。"
在战斗开始时粟裕投入兵力确实不多,目的在于麻痹敌人,所以,当听到宣泰方向有战斗,李默庵连忙打电话给回到泰州的李天霞查问情况时,李天霞说:"'敌驻我扰'嘛!还不是游击战的老一套。人马不多,请放心。"在后来的两天里,李默庵一直因此举棋不定,白白送给粟裕两天时间。
直到最后,我军才以优势兵力发起总攻,李天霞感到情况不妙,却已悔之晚矣。
经过3天激战,华中野战军第一次作战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八十三师2个团另2个营共3000多人,首创歼灭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纪录。
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面对强敌,敢于亮剑,主动出击,开局就占得先手。
7月15日,李默庵得知华中野战军主力仍在泰兴、宣家堡地区,立即命令位于江南的第六十五师火速北渡,会同靖江的第九十九旅,增援泰兴,进攻黄桥;又令第四十九师昼夜疾进,企图截断我军东去之路;命令第八十三师由泰州东进,企图三路夹击我军。
2022-10-02
2022-09-16
2022-09-07
2022-09-02
2022-06-21
2022-06-21
2021-10-09
2021-10-09
2021-10-09
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