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是猝不及防。
9月15日,根据多家银行信息显示,包含3个月、6个月、1年期在内的多种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均下调了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则较之前下调了15个基点。
以建设银行为例,记者发现,9月15日,该行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25%、1.45%、1.65%、2.15%、2.65%,均较之前下降了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60%,下降了15个基点。
除了建设银行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多个品种的定期存款利率均进行了同等幅度的调整。
曾经有朋友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每月最低3000元的生活费,这一费用都由利息所得,那需要每月15万的定期存款,以一年为一个周期,那最低的财务自由大约是180万的存款。
这还是要在已经完成子女教育、养老、拥有住房、不生大病的前提下,如果这四方面,有一项没有达成目标,那就是空想。
难怪,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喜欢存钱。
据央行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06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9513亿元。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83万亿元,同比多增9741亿元。
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在上半年,平均每天约571亿存款涌向银行。
纵向来看,2021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7.45万亿元,2020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8.33万亿元,2019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6.82万亿元,2018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4.26万亿元。也就是说,2022年上半年增加的住户存款创出近年同期的新高。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8%,比上季增加0.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9%,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愿意更多存钱的人大幅变多了,而愿意更多投资的人变少了。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居民存款大幅度增长、储蓄意愿增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短期影响也有长期因素。
董希淼指出,从短期因素看,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疫情持多点散发,部分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
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青年群体,还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使得居民预防意识和储蓄意愿明显增强。此外,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居民住房消费意愿持续不振,减少了住房消费支出,部分转为居民存款。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股票、基金收益明显下降,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破净”,导致居民风险偏好有所下降,部分资金重新流向存款。
那么,降息后,能不能如愿地将存款“赶”出银行,成为活水呢?
首先看消费。
从经济运行角度讲,目前中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已从2014年的56.3%上升到2021年的65.4%,上升近10个百分点。2022年一季度高达69.4%。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在上升,毫无疑问,消费对经济的增长已至关重要。同时要看到,消费本身却在下降。
居民消费支出2018年为10.4%,之后进入了个位数增长。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为6%多。2022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费实际增长0.8%,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指标出现下降0.7%。生产决定就业、收入与消费,消费不稳或消费增长下降又直接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就业。
那么消费为什么上不去?直接与居民收入相关。居民收入偏低,加上各地城乡居民民生保障的差距和一部分居民民生得不到较好解决,直接影响了这部分人的消费积极性。总之,有些居民虽然有点储蓄,但不敢消费;有些居民想消费,却没有钱。
为什么一部分居民不敢消费?中国十四亿多人口,根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极低收入人口有5.6亿人;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低收入人口有3.1亿人,两者合计8.7亿人。这部分居民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没钱去扩大消费。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中等收入者有3.8亿人。
尽管中等收入这部分人有近四亿人,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但他们中间不少人担心于孩子上学、家庭防大病、买房子、老人养老等一系列意外支出,是不敢痛快去消费。
因此,要解决以上极低收入者、低收入者和中产阶层三部分人的消费问题,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尽管4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民生保障水平已普遍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相对于广大居民对共同富裕的呼吁与要求,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实已构成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危险,也是当前防止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项紧迫又必须跨过的关键一道坎。
再看投资。
2022-10-02
2022-09-16
2022-09-07
2022-09-02
2022-06-21
2022-06-21
2021-10-09
2021-10-09
2021-10-09
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