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第一大工业城市”座次发生变化: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成功超越上海和深圳,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城市。
为什么苏州能独占鳌头?
根据数据显示,首先是苏州的支柱性行业稳定增长:电子信息、电气机械、钢铁、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2.9%、4.9%、6.7%和4.8%,与此同时,苏州的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也在迅猛增长:医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44.1%,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24.9%,令人惊叹的是苏州的生物药品制造上半年增长了600%以上!
从以往的成绩来看,苏州是工业制造业最强地级市。苏州是中国工业实力最强三大城市之一,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2019年苏州工业产值就高达33600亿,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在国内,上海、苏州、深圳是传统的工业三强。三个城市各有特色。上海是老牌传统工业强市,深圳是创新为主打的工业强市,苏州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强市。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外向型经济大幅萎缩、在种种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苏州仍能够保持增长并且超越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秘诀何在?
俗话说:站在风口,猪也能吹上天。可问题的关键,你知道风口在哪儿吗?
在早期的长三角城市定位理论里,沪苏浙三地各有其优势产业,上海重金融业,江苏优于制造业,浙江挟互联网突围,而相对“弱势”的安徽被定位为“后方补给站”,为沪苏浙三地提供劳动力资源、土地发展空间等生产要素资源。
然而,过往辉煌,皆是序章!
前不久召开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目前的态势是:集成电路——江苏领跑,无锡表现突出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长三角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在业/存续数量3.27万家,占全国比例达到15.5%,其中江苏1.48万家,在“三省一市”中占据显著优势,而江苏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近年来日益体现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产业生态。
2019年9月,江苏无锡的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一期正式投产,总投资100亿美元;2020年2月,先岛集团与无锡高新区正式签约,总投资150亿元,填补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链在高端装备及关键材料的空白;2020年7月,江苏亚电集成电路高端湿法装备总部项目签约无锡高新区,一期总投资15亿元,建立12英寸及以上湿法刻蚀清洗设备的研发测试中心;2020年8月,江苏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锡山经开区……
生物医药——沪苏稳居一梯队,上海药企中外资占比超二成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长三角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在业/存续数量近15万家,占全国比例达到21.1%,其中江苏、上海稳居第一梯队,生物医药相关企业4万多家;浙江、安徽位列第二梯队,生物医药相关企业3万家左右。
上海向来是药企的聚集地,国际制药巨头经常将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比如诺华、辉瑞和美敦力等。企查查数据显示,上海医药制造业在业存续833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76家,占比高达21.1%。
在全球疫情之下,苏州的生物医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
苏州历来是低端的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近些年面临着产业转型,苏州的新兴产业中最具潜力的关键性领域医药制造业产值同比大幅增长了44.1%,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大幅增长24.9%,生物药品制造上半年增长了600%以上!从创造中国的奇迹的乡镇企业到引领时代新兴产业,苏州的经济转型曙光初现,继续争当新兴经济“霸主”的野心隐约可见!
人工智能——苏浙企业数量最多,安徽连续三年增长率超70%
截至2020年8月,长三角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在业/存续数量5.6万家,占全国比例达到33.2%,接近三分之一。其中苏浙人工智能相关企业2万家左右;上海位列第三,约1万多家;安徽相关企业数量仅5000多家。
安徽人工智能产业虽处于起步期,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科大讯飞位于安徽合肥,这或许将成为安徽打造科技新城的重要武器。2020年7月,安徽省发改委发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研发项目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最高500万元。
数据显示,从2017年开始,安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虽然目前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些差距,但从环比增速来看,安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注册量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70%-80%,可谓是奋起直追,加之科大讯飞的带头示范作用,安徽的人工智能产业未来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
这就是风口!这就是机遇!
从数据上看,苏州全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电网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989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3.9%,意味着苏州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初战告捷,而是稳中看好。
分类数据显示,苏州大力实施新兴产业跨越行动计划以来,2019年,新材料产值达到4921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值达到4061亿元;新型平板显示产值达到3082亿元;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值达到1631亿元;节能环保产值达到1411亿元;新能源产值达到1148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值达到873亿元;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值达到873亿元。八大战略新兴产业为苏州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再次经济腾飞打下雄厚基础。
目前,苏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基础石化、医疗器械、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此外,苏州还在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打造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高端纺织等十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且积极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智能制造是世界制造业发展大趋势,也是中国制造业面对全球竞争新优势关键点。苏州作为国内第一大工业城市,在智能制造领域可以说令人振奋:苏州涌现了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全球布局和全领域布局,体现出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并且在全球“抢占C位”。
在2019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榜单中,苏州连续两年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在全国首批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25只科创板股票中,有3只来自苏州,占了1/8。后来科创板上市6家、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三。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苏州累计获得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和试点示范项目13个,省示范智能工厂3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62个,数量都位居江苏省第一。
产业之于城市,是基石,是发动机,是“芯”。
产业的兴起产生了现代城市,又因为产业的兴起而不断发展壮大,产业与城市两者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产业内容和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也越来越密切,
中国的城市更新,已不是过去以政策引导和市场风向为主,而是产业进入到成熟或衰退期时所面临的必然选择,唯有以产业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才具备最生动的外在活力和最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
从历史发展的路径来看,南通和苏州都曾经是上海的“小兄弟”。
不过,自2005年以来,沪苏通三地产业经济一体化的格局较上个时期发生了实质性的重构。
最突出的是上海与南通以企业投资和合作共建园区为特征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苏州改变了原来紧跟上海和简单利用上海资本、信息、市场等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策略,转向对上海技术和人才的吸引。
南通相对于苏州与上海的产业经济关系一直没有跳出加工配套的藩篱,形成了沪苏——沪通——苏通之间更强——弱——无的较为复杂的关系。
2005年以后,在区域竞争和合作的大背景下,上海藉由定位转向和结构升级重塑区域地位的战略取向使得南通成为这一时期一体化的重要空间,苏州和南通之间的产业经济一体化取得了突破,总体上形成了沪苏一沪通一苏通之间强——较强——较强的更为复杂的关系。
一个城市的产业选择,既是“命:,也是”运“,既有内在的逻辑延伸,又有外部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
改革开放初期,南通与上海之间、与苏州之间一体化呈现弱势的原因是可运输性较低,导致了改革开放初期与上海互补性不能得到发挥。
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后外向型经济阶段,较低的可运输性使得南通无法获得介入性条件。
是的,这就是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沪苏通发展启示录之三:交通究竟拖了南通多少后腿?
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沪苏通三角区产业经济一体化时空演变及其影响机制
新京报:长三角“朋友圈”大比拼,哪些产业最亮眼?
工信头条:苏州反超上海成第一大工业城市,厉害之处在哪里?
2022-10-02
2022-09-16
2022-09-07
2022-09-02
2022-06-21
2022-06-21
2021-10-09
2021-10-09
2021-10-09
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