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苏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基础石化、医疗器械、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此外,苏州还在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打造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高端纺织等十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且积极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智能制造是世界制造业发展大趋势,也是中国制造业面对全球竞争新优势关键点。苏州作为国内第一大工业城市,在智能制造领域可以说令人振奋:苏州涌现了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全球布局和全领域布局,体现出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并且在全球“抢占C位”。
在2019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榜单中,苏州连续两年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一;在全国首批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25只科创板股票中,有3只来自苏州,占了1/8。后来科创板上市6家、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三。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苏州累计获得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和试点示范项目13个,省示范智能工厂3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62个,数量都位居江苏省第一。
产业之于城市,是基石,是发动机,是“芯”。
产业的兴起产生了现代城市,又因为产业的兴起而不断发展壮大,产业与城市两者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产业内容和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也越来越密切,
中国的城市更新,已不是过去以政策引导和市场风向为主,而是产业进入到成熟或衰退期时所面临的必然选择,唯有以产业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才具备最生动的外在活力和最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
从历史发展的路径来看,南通和苏州都曾经是上海的“小兄弟”。
不过,自2005年以来,沪苏通三地产业经济一体化的格局较上个时期发生了实质性的重构。
最突出的是上海与南通以企业投资和合作共建园区为特征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苏州改变了原来紧跟上海和简单利用上海资本、信息、市场等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策略,转向对上海技术和人才的吸引。
南通相对于苏州与上海的产业经济关系一直没有跳出加工配套的藩篱,形成了沪苏——沪通——苏通之间更强——弱——无的较为复杂的关系。
2005年以后,在区域竞争和合作的大背景下,上海藉由定位转向和结构升级重塑区域地位的战略取向使得南通成为这一时期一体化的重要空间,苏州和南通之间的产业经济一体化取得了突破,总体上形成了沪苏一沪通一苏通之间强——较强——较强的更为复杂的关系。
一个城市的产业选择,既是“命:,也是”运“,既有内在的逻辑延伸,又有外部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
改革开放初期,南通与上海之间、与苏州之间一体化呈现弱势的原因是可运输性较低,导致了改革开放初期与上海互补性不能得到发挥。
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后外向型经济阶段,较低的可运输性使得南通无法获得介入性条件。
是的,这就是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沪苏通发展启示录之三:交通究竟拖了南通多少后腿?
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沪苏通三角区产业经济一体化时空演变及其影响机制
新京报:长三角“朋友圈”大比拼,哪些产业最亮眼?
工信头条:苏州反超上海成第一大工业城市,厉害之处在哪里?
2022-10-02
2022-09-16
2022-09-07
2022-09-02
2022-06-21
2022-06-21
2021-10-09
2021-10-09
2021-10-09
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