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启鹏:我要做终生的画家
来源:《南通周刊》2009年第44期 | 作者:熊江卫 | 发布时间: 2021-07-05 | 2647 次浏览 | 分享到:

有一位老人,从小与丹青结缘,务农、做工、参议、任教、采风、写生、绘画、布展……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孜孜以求。他从未攻读艺院美专之类专门学府,却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并被高等学府聘为教授,担任副校长。

这位老人名叫沈启鹏,曾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民盟中央委员,南通大学副校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兼职教授,南通市美协名誉主席。

 

“唯有画家是终生的”

“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副校长、教授、画家这些头衔里,你最看重的是哪个呢?”

“这些职务大多是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作为职务不是终身的,唯有画家是终生的,可以一直干下去,而且自己从小就喜欢画画,所以希望自己能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一些。”启鹏先生的回答直截了当。

出生于机械技师之家的沈启鹏自幼就表现出浓厚的绘画兴趣。小学时,他的作品就曾入选全国少儿美展并送到国外展览。为补学费不足,他在暑假里敲石头、编草帘子、绞手套,绞麻袋勤工俭学。买不起一块四毛钱的《动物画技法》,他就从古旧字帖夹层中抽出单页,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将整整一本书临摹下来。南通博物苑的尤勉斋、顾云璈馆长为他学画提供了方便,而他学习国画的启蒙老师刘子美更是精心点拔,使他很快初入画门。

1966年,高中毕业的他报考了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类专业,刚考完,“文革”开始了,他的美院梦破灭了。在一片锣鼓声中,他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这一期间,他捡棉花、锄草、间苗、割麦、插秧、挑粪、上河工,样样都得干,挑担磨破肩头,抡锹手生老茧,大伏天晒得黝黑,三九天,旧围巾当作腰带束紧老棉袄,挖河开渠滚成个泥人,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下画笔。起初是画配合时政的宣传画、刊头画,后来社员们也纷纷请他为老人画像。农村生活使沈启鹏增加了体验,积累了素材。他的作品《围垦》《我是公社小社员》《父子俩》等相继出版并入选全国美展,引起美术界瞩目。

1972年高校招生,南艺专业考试的命题是临摹沈启鹏执笔创作的连环画《胸怀朝阳永向前》中的一幅图,可因为社会的不正之风,连环画的作者本人竟无权报考!1973年,他的3件作品同时入选全国美展,南艺决定对他免考,并将他列为录取名单的第一名,可是任凭南艺的张嘉言教授和张华青教授专程到如东、南通地区教育局取材料,终因某些领导提出的苛刻条件,使他再次失去进高校深造的机会。即使如此,他创作信念并未动摇,仍然坚持绘画,积累了数以千计的生活速写,练就了扎实的造型功力。

1979年,沈启鹏终于调入南通书画研究院从事专业创作。从此,他的艺术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出海》《高原情韵》《和平世界》《路》《诚》……精品佳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美术》杂志等多种媒体都以大量篇幅介绍他的成就并刊登画作。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选送国外展出,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江苏省美术馆收藏。李可染、叶浅予、何海霞、程十发、亚明、刘勃舒、范曾、袁运甫等,都对他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的作品有生活、有感情、有看头,路子正、路子宽。2006年12月,沈启鹏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展时,中国美术家协会发出贺电称:“沈启鹏先生是我国著名人物画家,并擅长山水和花鸟画,数十年来,创作了许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美术作品,为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7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时代心象·沈启鹏中国人物画文献展》更得到全国一批有影响的评论家们的高度赞誉,称他为“不知疲倦的时代歌者”“德艺双馨”“有责任感的人民艺术家”。

 

熔铸民族气派,塑造国家形象,我举双手赞成”

“现在美术界好象不太提现实主义了,似乎现实主义过时了,只有西方的、后现代的才是先锋的,你认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还有前途吗?”

“从中国画的传统来看,现实主义一直是主流,讲究以艺载道,着重反映并介入生活。只不过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进入,文艺思想出现混乱,没有摆正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直到近年来,提出先进文化,提出科学发展观,才有了‘熔铸民族气派,塑造国家形象’这一说,对此,我举双手赞成。”启鹏先生说。

纵观启鹏先生的诸多画作,我们不难发现其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启鹏先生以平民、平视、平等、平和的身份、角度、心态和切入方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忠实地记录着时代变迁的痕迹。其作品沉稳、凝重又不失儒雅、飘逸,内蕴着渊博的学识修养、曾经沧海的阅历和宠辱不惊的深邃。与此同时,他对笔墨的控制收放自如,笔墨率性而不粗野,简洁而不空疏,洒脱而不恣肆。

他的绘画水准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一是1977年借调到江苏省国画院赴湘写生,得亚明、宋文治等名师指点。二是1987年到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研修,又得李可染、叶浅予、高冠华、何海霞、刘凌沧、潘洁滋、刘勃舒等名家教诲,深悟民族绘画之精髓。

1942年秋,铁道游击队曾护送时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同志由苏北根据地去延安,途经敌占区遇到敌人的重重包围,隐蔽在微山湖芦苇荡中,靠吃芦根野藕度过了艰险的15个日日夜夜。1980年沈启鹏先生采访了当年的铁道游击队队长、后任南通军分区司令员的刘金山同志,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之情,用画笔再现了当年的情景。作品《微山湖之晨》,撷取少奇同志黎明时分用湖水冲洗的片断,通过对少奇凝神含笑的神态和战士隐藏在芦苇丛中的环境氛围描写,体现领袖人物的精神境界,使人备感亲切。作品在“全国青年美展“等展览中好评如潮。王光美同志看后亲笔致信画家,称赞“画得很好,谢谢你对少奇同志的深情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