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三角地区利好频传,嘉兴、南通,纷纷要对接服务上海。
据悉,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明天将在沪召开。
4月27日,南通市委、市政府将在上海召开以“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为主题的对接服务大会,期间举办覆盖产业、科技、人才、主题展览等领域的“1+4+2”系列活动。
这就让人联想到不久前的一个消息,浙江省批复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
江 苏南通和浙江嘉兴都表态接轨上海,那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呢?南通市发改委主任沿海办主任尹建勇表示,南通和嘉兴同属“1+6”上海大都市圈和“90分钟交通 出行圈”,两地对接上海的服务有很多共同之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但是,南通的区位优势导致两地产业发展与合作重点有所不同。
1、看定位
南通定位上海“北大门”
去年11月和今年2月,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分别参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省人代会南通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南通是江苏发展的“潜力股”,一定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的大文章,努力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
嘉兴将全面承接上海产业资本人才等资源溢出效应
嘉兴市将通过打造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上海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上海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浙沪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浙沪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为全省全面接轨上海提供示范。
2、看区位
嘉兴位于长三角杭嘉湖平原腹部,江河交汇之处,与上海、杭州和苏州等城市仅100公里不到。
和南通相比,嘉兴在高铁轨道等方面已经较为领先,从上海到嘉兴的高铁动车有接近100个车次,平均5到10分钟一班,半小时左右即可达到达上海,沪杭高速经过嘉兴,是中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
南 通离上海更近,但此前由于一江之隔,从启东、南通比起苏昆一带更遥远。但和嘉兴比,南通具有“靠江靠海”的区位优势,在历史上形成了与上海上海地缘相邻、 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的联系。此外,南通市的启隆镇和海永镇位于上海崇明岛北部,成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的一环。
有四座大桥从公路上打通了上海、苏南。苏通大桥与崇启大桥已通车,沪通大桥建成不远,崇海大桥喊得早建得晚。虽然大桥建设如火如荼,但公路依然有些远,这点,小长假走过苏通大桥的人,大概都有所体会。目前从上海到南通仍需要乘坐大巴,时长约两个半小时左右。
3、对接重点
南通如何做好上海“北大门”
交通
港口:
南通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沿海主要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北翼重要港口,国际港口协会成员港。1982年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现与世界上65个国家和地区的199个港口通航。
道路:
南通未来更大的利好之一,是在建沪通铁路和规划研究中的北沿江铁路,未来上海人能搭高铁,跨越崇明岛经南通、泰州、扬州至南京,跳出沪苏,这条铁路还将是沪汉蓉新通道的一部分。
机场:
南通机场与上海机场集团及浦东国际机场货站有限公司三方签署协议,合资组建沪通空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开展航空货站相关业务,计划3年内开通3条国内、3条国际全货机航线,年货邮吞吐量达10万吨,将南通机场打造成为“长三角北翼第一航空物流基地”。
南通机场的总体定位是“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辅助机场”,积极承接上海浦东、虹桥机场的“溢出效益”,在南通市实施“跨江融合、接轨上海”的战略中,它承担着交通接轨、产业接轨的双重任务。
产业对接
2008 年初,南通启东率先跨过长江,以“配角”身份牵手上海,在启东滨海工业园共建“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如今,这个“园中园”已成为江苏省与上海 首个跨区合作的“试水样本”。参照这一模式,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海宝(海门宝钢)工业园等7家沪通合作园区相继诞生, 先后从上海吸引或“搬”来亿元以上企业近80个,总投资超过300亿元。
借鉴自贸区
去 年,南通海关借鉴上海自贸区先进管理模式,在江苏省内率先启动“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模式,非保税货物也能入区仓储了。作为苏中地区首个获批的综合保 税区,南通抢先迈出无缝对接上海自贸区步伐,大胆先行先试,已复制17项上海自贸区创新制度,一些个性化“升级版”创新做法反过来为上海等地所借鉴。
人才、科技和规划
除了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外,南通更看重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期待在产学研合作上实现“上海孵化、南通转化”,目前已经对接了上海多数高校院所,引进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今后还将对接上海科技服务机构及创新创业人才,让南通成为他们事业拓展的平台。
上海优质的高校、医院资源,有“走出去”的需要。南通可以抓住机遇,打造高技术人才培训基地,这不仅是为上海产业发展服务,更是为“中国制造2025”做载体性配套。
多位专家强调,南通接轨上海当以项目为王。重大项目不仅是承接上海科技人才资源外溢的载体,同时带动产业能级、交通能力、城市品质等实现整体提升。
成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的一环
2 月28日,在上海召开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推进会上,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以及启东、海门市领导成为座上宾。一直以来,启隆、海永主动与崇明生态融合,绿 色产业投入占比超七成,屡获点赞。陆志鹏表示,南通将主动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在上海发展大局和格局中找准定位,以生态绿色为引领,把南通沿江沿海 建设成生态风光带、科技创新带、现代农业示范带和生态城镇带,努力打造上海生态“北大门”,真正实现“江海明珠”与“东方明珠”交相辉映。
嘉兴离上海很近,嘉兴人还想靠得更近
接轨上海是个老话题了——早在1992年,嘉兴就提出接轨上海的工作思路,“菜篮子”和“后花园”的称呼,开始流行。
1996年,嘉兴首次在沪举办接轨上海的大规模系列活动,当年盛事,是嘉兴大厦在陆家嘴的落成典礼,并在沪上报纸打广告:“让上海更好地了解嘉兴,让嘉兴更好地服务上海”,嘉兴接轨上海,那是要争做“第一站”的。
到了2004年,嘉兴被明确要求,要作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要在浙江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些年,嘉兴的定位是“与沪杭同城”。3月29日,浙江省批复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
医疗和教育
沪嘉两地将深化医保双向对接。嘉兴市争取纳入上海异地双向刷卡结算首批先行地;同时,加强与同济大学科技、教育全面战略合作,落地1至2个项目,争取上海医院在嘉兴设分支机构取得突破。
交通
嘉兴将在年内完成沪嘉两地轨道交通接轨规划方案编制,力争完成沪乍杭铁路项目工可批复;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力争年内具备开工条件;另外,还将实现与上海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一体化。
城际铁路是最大亮点
早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网站就正式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将完善长三角城际综合交通网络,形成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
将规划建设上海—南通—泰州—南京—合肥、南通—苏州—嘉兴、上海—苏州—湖州、上海—嘉兴—宁波、安庆—黄山等铁路(含城际铁路)、上海—南通跨江通道等城际通道建设提高城际铁路对5万以上人口城镇、高等级公路对城镇的覆盖水平。
杭州、苏州被定位为I型大城市,南京被定位为特大城市,上海被定位为超大城市。
产业及人才
嘉兴将加大省级以上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开发区(高新区)与上海开放创新平台合作,推进平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等重点园区建设;沿沪嘉杭G60科技创新走廊,力争布局30个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全面落实“人才新政”,制定并实施引进各类紧缺型人才专项政策。
加强定位功能对接
嘉兴将着力于分解落实示范区建设年度任务,推动省级层面建立接轨上海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研究嘉兴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的配套政策等。
嘉兴借力上海拉动经济新引擎
嘉兴于去年开展了轨道交通4号线、5号线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对接方案的研究,沪乍杭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嘉兴加强与上海产业和平台的合作共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一半在平湖,一半在上海金山区,一个园区跨省市开创了园区合作之先河;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与商务部上海基地签订了产业园区资源转移共享平台合作共建协议,海宁科技绿洲一期已完成近90%的招商任务。
此外,嘉兴还加大对上海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2016年,嘉兴通过上海这一产业大平台,共引进内资项目220个,实到资金73.8亿元;外资项目117个,实际利用外资14.18亿美元。同时,也从上海引进并吸引了众多高层次人才。
“与沪同城” 民生红利持续释放
嘉兴于去年开全省先例,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合作联合建立八大诊疗中心;嘉兴市社保局与上海长海医院签订医保异地联网结算服务协议,嘉兴市民前往长海医院就诊,直接可用市民卡付款结算……
去年12月起,持嘉兴市民卡、新版公交卡可在上海乘坐地铁、公交、轮渡等。同时,上海人也可持上海公交卡在嘉兴乘坐公交车。
另外,平湖中学、嘉善高级中学“引进”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资深教师和优秀管理方法、秀洲上外学校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等,嘉兴学生也可得到与上海学生相似的教育资源。
上观新闻 推出 南通如何做好上海“北大门”
摘要
只有真正“两情相悦”,才能“融合共赢”。
“我都记不清每年要跑多少趟上海,忙的时候一天就得两个往返。”南通一家建设集团副总裁何咸军说。他和同事们,热切期待沪通铁路贯通,届时 约1小时的车程可让两地实现“同城化”——这家总部在南通海门的企业,因为业务发展需要,管理中心设在上海,且在沪业务长期占业务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南 通“建筑铁军”名气不小:上海每100座超高建筑中有15座由他们打造,迄今已有298座。不仅是建筑行业,南通市发改委数据显示,当下南通50%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70%的农副产品供应上海,每年引进上海或通过上海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约60个,实际投资额200亿元以上……
“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随着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的多重叠加,南通成为江苏迅速崛起的“潜力股”。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是南通“追赶超越”的战略目标。
沪通融合,由接轨到协同
多项在建及待建的交通要道将结束南通“南不通”的窘境,分踞长江南北的沪通两地,不仅发展空间将无缝对接,发展内涵也在走向协同。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欣喜地发现,策应崇明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的战略,南通正将沿江重化工业有序清退,不仅把接壤崇明的启东市启隆镇和海门市海永镇 两地设为生态保护引领区,还在启东市和海门市的沿江地区规划150平方公里的生态带。成长春认为,南通自2003年明确提出“接轨上海、服务上海”以来, 还曾有过“后花园”、“上海北”、“北上海”等提法,如今江苏省委要求南通努力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转变和程度上的加深,更是两 个城市的协同,南通要成为上海大都市的功能部分。
“靠江靠海只是地域优势,靠上海则是生产要素优势,没有生产要素优势就难以盘活地域优势,紧靠上海是南通最核心的优势,作为上海都市圈的内核城市,南通到了和上海协同发展的历史阶段。”成长春表示。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何建华关注沪通融合多年,他认为只有真正“两情相悦”,才能“融合共赢”。他建议南通摸准双方切实需求,精准谋划发力,引导激励做好两地融合发展的相关专项研究。
产业对接乃重中之重
回顾历史,晚清实业家张謇曾将上海先进技术装备和教育理念引入家乡南通。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建筑企业和工人是上海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上海的“星期六工程师”参与指导南通乡镇企业壮大,上海生产及服务领域的南通人数不胜数……
何建华认为,以前沪通两地虽然往来密切,但更多是民间与自发的,很多是单向的,如今两地到了功能对接阶段,产业对接首当其冲。地理的临近性、主体的 关联性、文化背景的相似性,让两地产业具备了高水准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从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高度来推动双方产业对接融合走向深化值得期待。
目前,沪通共建园区已有7家,正在深化推进双方合作,成为沪通产业合作的主阵地。距离上海较远的如皋市,对接上海的力度和成效却不输启东、海门等邻 近上海区域。上月如皋来沪招商,便斩获涉及智能家居、环保设备、信息科技48个项目,总投资额达220亿元。过去几年,在沪央企、国企、外企、民企也纷纷 布局如皋。除了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外,南通更看重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期待在产学研合作上实现“上海孵化、南通转化”,目前已经对接了上海多数高校院所,引进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今后还将对接上海科技服务机构及创新创业人才,让南通成为他们事业拓展的平台。
精准服务上海是南通发展机遇
南通要更好地崛起,不仅要补上自身短板,也要最终有能力服务上海短板,发展中提升城市包容度至关重要。
何建华认为,沪通两地要短板互补,南通要精准服务上海,便是自身发展机遇。“南通在哪些方面为上海服务,或者说上海对南通有哪些服务需求,就是南通服务上海的优势所在。”何建华说。南通市委党校教授季建林提醒,南通接轨上海也得防范“一哄而上”带来的风险,主要是中低端产业转移带来的产能过剩,各区县同质化竞争造成的重复建设和投资过剩,以及违背经济规律的高投入低产出以及环境污染。
更多报道持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