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吹过的那场雪
45年前的国难:1976年唐山大地震
来源:今日头条号:江卫视界 | 作者:熊江卫 | 发布时间: 1451天前 | 4895 次浏览 | 分享到:

41年前的国难:1976年唐山大地震

国务院紧急会议关于救援唐山的各项决定,由各系统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地传达贯彻下去。接到援唐任务的单位,各组织队伍于当天或连夜出发急奔灾区。

陆续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10万子弟兵;

近2万名白衣战士组成的医疗队;

几个省市的大煤矿矿山救护队,抢修通讯、供电、供水、铁路、公路、桥梁的几路大军;

为解决地震断水后紧急供应灾民饮用水的消防运水队伍,数以千计的消毒防疫队伍;

抢运救灾物资的数千辆汽车组成的运输大军;

到地震灾区进行各种专业现场调查的干部和地震、地质等方面的科学工作者……

各路救援唐山震灾的大军,在地震的当天和震后两三天的极短时间里,从全国各地昼夜兼程赶到唐山。

除震区内的约两万军人以外,最早进入唐山的部队,是河北省军区驻滦县某团和驻玉田县的北京军区坦克某师步兵团一营。7月28日中午12时,一营已乘车赶到唐山市新华旅馆的废墟前。

“战士们都惊呆了!”当时任该营教导员的李福华回忆说,“谁见过这么惨的情景啊。满地的死尸、脑浆、血……几个小鬼呜呜地哭起来。我急了:‘哭什么!快救活人呐!’我自己喊叫的声音都在发抖,变了调子……”

“我们出发时想得太简单啦,别说大型机械,就连铁锹都没带几把。战士们就凭一双手,去扒碎石,掀楼板,拽钢筋!”李福华忘不了战士们竭尽全力而又一筹莫展的痛苦情景。到处听得见呻吟,听得见呼救,可是楼群的残骸像山一般镇压着无数一息尚存的生命。

有一个小伙子,仅从楼板的裂口中伸出一个脑袋。他喊着:“救救我吧,解放军。救救我吧,解放军……”战士们却无法把那楼板抬高一寸。他们含着泪,听那小伙子一遍遍机械地喊着,喊声越来越弱,越来越弱,嘶哑,消失……

旅馆一角,战士们听见一个姑娘从地下传出的声音:“同志,我们下面还有七个人,七个……”战士们拼命往下扒,已经可以听得见喘息声时,大地突然一阵摇晃,一些架空的楼板又坍落下去。喘息声中止了。数小时后,筋疲力尽的战士们看到了七具并排躺着的女尸。

28日下午,一营有2/3的战士指甲全部剥落,双手血肉模糊。这些紧抿嘴唇的无言的年轻人,奋力地,然而几乎是徒劳地用他们的血手扒开坚硬的废墟。

“当7.1级强余震发生的时候,我们还有六七十个战士在一座危险楼房里。一个连长喊:‘有地震!快出来!’可没有一个战士往外跑,那连长喊着喊着,自己也钻了进去。得抢在房子倒塌前把人救出来啊!”

“我们全营在毫无工具的情况下,这一天,把原先有三层楼的新华旅馆翻了一个遍,在旅馆和周围的地方救出五十多人。第二天救了二十多人。第三天只救了四五个人……”

41年前的国难:1976年唐山大地震

7月29日下午,李福华奉命率全营到市委大院救人。面对一大片废墟,指战员们手足无措,几百号人,淋着雨蹲在地下。一辆吉普车飞驰而来,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跳下车,一看眼前的情景就火了。“这底下还有80个人,你们怎么能在这儿愣着!”他命令李福华,“扒!用手扒!明天早上要是扒不出来,我撤你职!”一营战士整整扒了一夜。扒出的是76具遗体。

20年后,当时是北京农机局管理处技术员的赵大年也回忆起了他的救灾往事。

“解放军部队是最迅速的救灾主力,唐山市附近的驻军已经跑步到达重灾区,第一批受灾的伤员也用汽车送到了北京。我们此时还不知道唐山灾情的规模和严重性,只是推测,北京到唐山直线距离180公里,北京塌房上万间,唐山的灾情小不了,也许会有成千上万的伤员吧。北京的交通、卫生部门都动员起来了,紧急运送和接待伤员。傍晚,农机局派出几十名干部,分头组织车辆运送举电机组、抽水机组、推土清障机组,连夜奔赴唐山。另一项很有远见的任务交下来:调集100台机动喷雾器到唐山喷药消毒。因为“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必须防止瘟疫流行。”

7月28日下午,部队和地方的医疗队开始赶到灾区。29日和30日,大批医疗队从四面八方开来。见到医疗队,受伤的灾民和家属精神为之一振,他们感到被伤口折磨的生命有救了!

有的医疗队—到灾区,来不及到指挥部报到,就在伤员集中的地方进行医疗抢救,以至医疗队已经到达灾区一两天了,指挥部还不知道他们在哪里。

医疗队到达灾区的前一两天,工作条件与环境十分艰苦。有的仅有一两个帐篷,帐篷就是手术室,医护人员没有遮阳避雨的休息场所;有的连一个帐篷都没有,就在露天进行治疗和手术。有的主持手术的医师,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下不了手术台,更别说吃饭、喝水和休息了。

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的医生到达灾区后,用桌子代替手术台,用汽车灯、手电筒为手术台照明;没有消毒桶、罐,就用洗脸盆烧开水煮;没有夹板就用树枝代替。因陋就简,抢救了大批危重伤员的生命。

沈阳部队第46野战医院医疗队,在给一名胸腔大出血的伤员做手术时,伤员流血过多,血压消失,严重休克,须马上输血,但当时找不到血浆。在这紧急时刻,已经几天几夜没睡好觉的翟福祥、袁志才立即将自己的鲜血输给伤员。

某部3592团三连卫生员朱贤权,从部队来灾区时带来一壶水,他想到灾区可能断水,路上虽口渴也没舍得喝。到了灾区后便把水让给伤员们喝了。在给一名输尿管破裂的伤员导尿时,他使用嘴从导尿管中把血尿吸出。

当各种传媒报道了唐山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后,全国上下也立即掀起了一个支援唐山、慰问灾民的高潮。各兄弟省、市、自治区立即打来电话,发来电报,询问需要他们支援什么。有的省没有等到灾区提出要求,就将灾区急需的物资发运唐山。

云南省判定在地震中会有许多人受外伤,需要止血药物,立即向灾区发运云南白药7万瓶。

黑龙江省得知灾民搭盖临时住房与窝棚需要大量杆棍之后,组织各林区采伐,集运来千万根杂木杆子。

41年前的国难:1976年唐山大地震

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到抗震救灾工作全部结束三年之后,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依然扑朔迷离、讳莫如深。

1979年11月17日-22日,在大连召开全国地震会商会议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会议的最后一天向与会的地震专家们通报了官方统计的唐山大地震的人员伤亡情况:总计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

为了纪念大地震中遇难的人们,在地震遗址公园内,建了一面高7.28米、长500米的唐山大地震纪念墙。

墙上镌刻着密密匝匝的人名,墙下是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挽联,一眼望不到边。更准确地说,纪念墙应该是个集体墓碑,属于40年前地震中的24万亡灵。

41年前的国难:1976年唐山大地震

1976年地震中被毁;1978年在原址重建唐山站;1994年,因路基下沉迁址;2010年4月为迎接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整体改造。与震前1976年相比,唐山站日均发送旅客增加了4300人。

今天的唐山,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市780万人口。2015年唐山GDP达到6050亿元,同比增长7%,位居河北省第一。

45年后,地震的巨大悲痛正在被人们渐渐淡忘。“唐山大地震”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简单的名词和五个苍白的汉字,还有冯小刚的那部电影名。

时光可以抚平创伤,却无法冲刷记忆。在被称为“凤凰城”的唐山,这段凤凰涅槃般的民族抗震史,也应该让我们真正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与力量。


留言板
  • 标题
  • 内容
提交